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珠峰科考野外工作基本结束
2005-06-15      

科技日报 6月14

 

    本报北京613(记者 游雪晴 罗晖) 今天,装着冰芯样品的卡车从拉萨出发,驶向兰州的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至此,30年来规模最大的珠峰地区综合科考的大部分野外工作圆满结束。此次科考要想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还有赖于对野外采集的样品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但相关经费至今仍未到位。此次科考的项目负责人郑度院士焦虑地对记者说。

    记者从刚由拉萨返回北京的科考队队长康世昌研究员处获悉,2005年珠峰科考活动是历次珠峰科考中采集样品数量最多、垂直范围最大的一次。科考队队员首次上到了7200的高度,研究区域大大拓展,对垂直高度从海拔8007200、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研究,采集了雪冰、岩石、水文、气溶胶、植物、人类毛发等样品近2000个,其中包括非常珍贵的珠峰峰顶的岩石和雪样以及320多米长的冰芯。目前,这些样品已经运往实验室,准备进行后期分析研究。

    珠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题的此次科考活动从310开始,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10个单位的5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曾经多次参加珠峰科考的郑度院士对年轻队员的表现非常满意:许多队员都是第一次到高海拔地区工作,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预定任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对样品进行分析,科考队员在野外的种种辛苦就算白费了。

    经费紧张是这次科考始终面临的问题,记者在赴珠峰采访时发现,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恶劣环境中,科考队员住的是单帐篷,而非棉帐篷,有的已经打了补丁;饭菜中很少有肉,吃的最多的是花卷和土豆;迄今为止,所有队员的野外补助一分也没有发放……

    据康世昌介绍,此次科考研究全面开展了对珠峰地区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成分、冰川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变化、地质等方面的野外观测研究,初步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经过地质分析测算发现,在1300万年以前,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曾经超过12000;首次发现了香柏、西藏沙棘等多种过去在这一地区从未被记录过的高山植物群落;珠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草地退化严重;初步确定了绒布冰川的末端,比40年前科考时找到的位置向上退缩了大约2公里;绒布冰川的强烈退缩形成了大量的冰碛湖,将对水资源的利用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除10多名研究人员仍坚持在珠峰6500的区域和大本营工作外,大部分科考人员已从珠峰撤回。据悉,本月20日,部分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科学家还将再赴珠峰,预计科考活动将于10月结束。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