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全球发布

发布日期:2022-05-05 来源: 字体:[ ]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面向全球发布《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由联合国环境署主办,环境署亚太区域办公室、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承办,并得到“国际山地可持续发展年”倡议的支持。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线下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部举行。

我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学术副所长丁林院士、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研究中心主任朴世龙院士、党委书记庄绪亮研究员、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等,以及来自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机构的报告核心撰写专家和评审专家出席会议。

作为《报告》主笔之一,姚檀栋院士介绍,《报告》评估了第三极过去2000年和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分析了气候变化、地表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不同过程对第三极环境的综合影响,预估了第三极未来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过程的未来变化趋势及其复杂性,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应对第三极复杂环境变化的重要性。

地球第三极包括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该《报告》是关于第三极环境变化的首个综合评估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4个方面列出了多学科研究的群体共识。我所徐柏青研究员表示,《报告》的核心是第三极环境变化整体呈暖湿趋势,生态趋好,但环境风险增加。我所张凡研究员表示,水资源利用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科学研判。

《报告》认为,第三极地区的生态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体趋好,生物多样性在人为保护干预下保持良好,但仍面临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诸多挑战。第三极地区在过去两千年以来整体呈暖、湿趋势,这种暖湿化过程在过去60年内进一步加剧,导致第三极水体在过去30年内呈快速变化特征,表现为冰川整体消融、湖泊数量增加、面积扩大,河流径流先减后增;水循环的加剧造成冰湖溃决和冰崩等地质灾害频发。而第三极周边的人类活动对该区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需更充分协调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模型预估结果表明,第三极地区在21世纪末将进一步变暖变湿,进而可能引起更多地质灾害。

庄绪亮研究员表示,作为“丝路环境”A类先导专项、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的牵头单位,青藏高原所举全所之力支撑和保障专项顺利实施,努力产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培养一批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框架下,通过“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Pan-TPE)”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持续支持,继续深化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的合作,将不断提高第三极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服务。


《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多语言版本)


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