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变迁与生存环境变化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0-10-22 来源: 字体:[ ]
  2020年10月17-18日,“丝路文明变迁与生存环境变化研讨会暨丝路文明联盟 (ATES)第2和第3工作组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由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兰州大学及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亚(伊朗)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主持“ATES未来工作计划”讨论环节,并做总结发言。
  学术报告环节,“丝路考古与历史学研究进展”主题由郭物研究员和张晓虹教授主持,于建军研究员、胡松梅研究员、杨玉璋教授和杨谊时副教授分别以“农牧文明的边界--人类学视野下的早期亚欧草原考古”、“陕北榆林地区 5-4 ka考古遗址中动物遗存与生业及环境的关系”、“伊朗东北部内沙布尔盆地 BORJ 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和“河西走廊早期城址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为题,介绍了丝路沿线地区考古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徐黎丽教授、杨伟兵教授和席会东副教授分别以“论古代民族在草原与绿洲丝路之间的迁徙”、“河西地区城址历史地理考察新解:以阳关、东西大湾、居延等城为中心”和“东西方古代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为题,从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丝路民族迁徙和城镇、交通网络变迁的历史。
  “丝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迁”主题的学术报告由侯居峙研究员和胡松梅研究员主持,郭物研究员、张晓虹教授、崔建新副教授、黄银洲副教授和王海鹏博士分别以“气候变化、技术和社会组织准备与丝路兴衰”、“丝绸之路环境变迁与城市的空间演变”、“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气候与古文化之间的关系”、“鄂尔多斯高原的历史城址与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丝路交通网络变迁的可能影响”为题做报告,探讨了史前和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尺度丝路沿线地区古文明、城镇兴衰和丝路交通网络变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多学科方法应用进展”主题的学术报告由安成邦教授和杨晓燕研究员主持,谭亮成研究员、蒋洪恩教授、周新郢副研究员和韩宾博士分别作题为“超级大旱与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丝路开通前后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中亚古代城邦文明的农业系统及其与南亚、东亚的文明交流”和“东周时期关中盆地刘家洼遗址的陶器残留物分析”的报告,讲解了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指标分析、植物考古和生物标记物分析等方法在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影响和动因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杨益民教授、陈宁博副教授、顾政权博士生和陈顺港博士生分别作以“欧亚草原视野下黄牛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黄牛的遗传多样性来源”、“青藏高原廓雄遗址古环境 DNA与考古学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唐代骆驼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丝绸之路对家养双峰驼种群的影响”,介绍了科技考古方法在欧亚大陆黄牛起源、传播和演化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动物骨骼和沉积物古DNA分析的研究案例。
  陈发虎院士主持了“ATES 未来工作计划”的讨论环节,董广辉教授介绍了丝路文明联盟(ATES)第2和第3工作组的建设目标、已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随后与会专家就组织建设、未来工作计划和努力方向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陈发虎院士做总结发言,强调需要加强与丝路沿线地区国家,尤其是中亚地区大学与科研单位学者的联系,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合作,加强交流,形成共识。加强工作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推动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并加大对ATES的宣传。提升ATES的影响力,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做出有力贡献。
  (摘自西部教育环境重点实验室)

  

会场掠影

陈发虎院士主持讨论
会议合影
  会议背景:
  “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 ANSO Association for Trans-Eurasia Exchange and Silk-Roa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简称丝路文明联盟 (ATES),是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2018年成立)框架下,由中国科学院发起和建立的。丝路文明联盟是联合国内外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气候环境变化、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考古、技术考古等研究的多家科研院校的学者专家组成的科学研究联盟,旨在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扩散、新石器文明与农业传播、丝绸之路城镇与路线演替、丝路文明与科学技术交流,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进等重大科学问题。围绕上述目标,丝路文明联盟设立5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协调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具有实质性合作的国际科学研究联盟,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