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西风相互作用主导着青藏高原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发布日期:2016-06-14 来源: 字体:[ ]

    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印度季风控制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控制,其物质输送来源于欧洲及中亚等内陆地区。青藏高原虽然自身的污染排放非常有限,但其周边是人口聚集、污染物使用量大及使用时间长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气环流而被输送到青藏高原。因此,从区域尺度来看青藏高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不同气候环境要素与污染分布之间的关系,是解释污染物传输机制的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小萍研究员课题组自2007年起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基于被动采样技术(PAS)的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网络并开展了长期观测 (见图1)。基于5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大气POPs的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高原南部季风区中大气POPs的含量明显高于北部西风区。这表明高原南部受到南亚污染传输的影响更为显著。

  基于污染物的分子相对组成,青藏高原POPs污染物的指纹谱分为季风区(南亚源,滴滴涕为特征污染物)、过渡区(污染特征较复杂)和西风区(欧洲源,六氯苯与小分子多氯联苯为特征污染物)三种特征,这与印度季风-西风相互作用的三种气候模态(季风模态、过渡模态及西风模态)完全吻合。这表明季风-西风相互作用(气候模态的变化)作为核心机制主导着青藏高原环境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2)。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论文链接:http://www.atmos-chem-phys.net/16/6901/2016/

  感谢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在样品采集和气象数据获取等方面提供的帮助。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233、41071321、41222010)资助。

图1  青藏高原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检测网络

图2  青藏高原大气POPs的空间组成及其与季风西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