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科考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丁林讲述一个真实的可可西里

发布日期:2005-11-11 来源: 字体:[ ]

 

(2005-11-11 12:05:23)

 

科学时报 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董晓瑞)从9月20日出发,历经40多天,在克服了高原缺氧、寒冷干旱、大规模陷车、人员伤病等种种困难和挑战后,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最终成功穿越了可可西里核心地带,圆满完成了可可西里科考第一阶段任务,于11月4日返回北京。

 

    那么,可可西里——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到底有些什么?科考队在这里发现了什么?今天,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考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丁林教授向记者揭开了可可西里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大、中国最大的无人区。然而现在,“说可可西里是无人区,我的心里可直打鼓”,丁林告诉记者,“我们科考队在可可西里核心区发现了人,是一些牧民,他们还拥有非常多的牲畜”。

 

    据丁林介绍,可可西里最核心地区,也就是可可西里山最高的地方,是可可西里最具标志性的一个地区,在这个地方,科考队进行科考时,发现了好几百头牦牛,并在牦牛群里发现有人,“刚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野人呢”,丁林说,“但事实上,他们是典型的牧民”。在一位牧民的带领下,科考队找到了牧民居住的帐篷,这里共居住了三户藏民,每户大概有三到五人,这些牧民是自己来到可可西里腹地的。

 

    “如果说‘无人区’指的就是无人居住的地方,那可可西里能不能再被称为‘无人区’就是个需要商榷的问题了。”丁林表示。

 

    可可西里到底有没有石油和金、铜等矿藏,成为本次科考的“焦点”之一。“有,肯定有。”丁林说。科考队一路上发现了铜、金等很多种矿藏,并在羌塘北部看到很多石油的露头,有碳化的沥青和石油味。“现场就可以感受到这里面肯定有过生油的历史和石油运输的历史。”丁林说。但有没有石油矿藏可供开采,丁林表示,现在并不能肯定,因为需要经过很多大规模的勘探才能知道储量究竟有多大,现在开采不现实也不划算,“但我们觉得,可可西里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地区”。

 

    提到可可西里,没有人不想到藏羚羊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丁林告诉记者,科考队一路上没有看到“藏羚羊被大规模猎杀,尸骨堆积如山”的场景,“像电视里面那样的没有看到”。但是丁林说,盗猎现象还是存在的,科考队在“金银湖”地区,看到了刚刚被杀掉的一只牦牛,只剩下一些被切割掉的皮和鲜血,而牦牛尸体的周围还有新鲜的车印。

 

    另外,野生动物在可可西里的生存范围越来越狭小了,丁林说,可可西里南边向北边发展,北边向南边发展,大家都向中间方向开发。“四周都在蚕食,核心区还有牧民,这些因素将野生动物压缩在很狭小的范围内,生存密度非常大,”丁林说,“我想呼吁我们人类稍微避让一下,给它们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

 

    “只要有放牧的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丁林说,“其它地方还是保持着原始的状态,非常自然的那种原始状态。”丁林告诉记者,人进入可可西里之后,这里的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了。在可可西里的牧民每户羊群多的上千只,少的也有五六百只,牦牛每家都有两三百头,这些牧群所在的地方已经没有野生动物了。丁林解释道,这些牧群和野生动物争草争得非常厉害,这种情况下,野生动物的处境自然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因为可可西里的环境本就非常脆弱,植被破坏后很难再生,而牧民和牧群走过的地方,草场被破坏得非常严重,结果就导致鼠害非常严重,“一路上没看到野生动物,倒是看到了非常多的老鼠洞”。

 

    丁林还说,可可西里并非像电影《可可西里》描述的那样,沙子非常多,事实上,“这里沙化并不是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