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进展
JGR:从水汽来源探讨青藏高原内流区水量变化的原因
2019-12-17      
  青藏高原内流区(图1)约占整个高原面积的1/3(7.08×105 km2),拥有超过66%的高原湖泊总面积和55%的湖泊总数。近几十年,内流区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增加、湖泊扩张以及陆地水储量上升,而这些变化的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从内流区大气水汽来源与收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其与降水、湖泊水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期望对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这一问题的认识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圈层作用与环境变化团队苏凤阁研究员课题组及合作者,基于3套大气再分析资料(ERA-I、MERRA-2、JRA-55),利用WAM2水汽追踪模型,追踪并量化了高原内流区1979–2015年的水汽来源(图2)。结果表明:1)陆源水汽主导了高原内流区的水汽输入(52%–54%),而内循环(Local recycling)占水汽总输入量的17%–22%;2)内流区1979–2015年降水的增加主要源于夏季印度洋水汽贡献的增加,且水汽主要通过研究区西、南边界输入;3)高原内流区的净水汽收支控制着区域陆地水储量和湖泊水量的变化(图3)。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青藏高原内流区降水、湖泊水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区域水循环、水资源的影响提供参考。
  本研究成果近期以题为“Atmospheric Water Transport to the Endorheic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Effect on the Hydrological Status in the Region”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李颖。该研究得到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XDA20060202,“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2019 QZKK0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747201, 41871057)的资助。
图1. 青藏高原内流区边界(黑色实线)和用于计算内流区水汽收支的东、南、西、北边界(彩色虚线)
图2. 基于WAM2模型和3套再分析数据的高原内流区水汽来源
图3. 高原内流区水汽收支(分别基于3套数据)与区域水储量变化(GRACE)的月时间序列(上图),及其与湖泊水量变化(张国庆等,2017)的年时间序列(下图)对比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